向下扎根 向上生长 赤子之心 科研报国

                                ——学术之星候选人李瀚事迹材料

立大志——用卓绝奋斗铸造赤子之心的科研报国梦

科研之路绝非坦途,唯有坚定初衷、敢担使命,方能笃定前行。从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论”到“蓝天保卫战”,李瀚深知作为当代环境领域科研人员所肩负的使命。他坚信只有不断迭代、重铸自我,把自己的科研扎根土地,未来才有机会让自己的所学所获助力实现“中国蓝”。

莞工6年,从本科生到研究生,李瀚坚定科研报国的信念源自于他100余次深入基层企业的社会调研。从象牙塔到社会,他深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求学期间,李瀚主动便加入学院的清洁生产小组兴趣小组跟随老师前往东莞各区镇企业进行考察调研;还曾加入深圳道汇环保有限公司实习,担任企业自行监测检查工作人员,深入深圳宝安区、龙岗区调研各类企业生产排污状况。在深入一线的调研过程中,他走过电镀、印染、造纸、五金、热电等各行各业的生产车间、上过80多米的污染物排放烟囱、闻过呛鼻的污染废气,见识过各类企业所排放的废气污染物。 “每一次企业调研回来都有一种灰头土脸的感觉,但很充实。”他回忆道。城市浑浊的空气和家乡农村清新的空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让李瀚更明白污染防治对于“蓝天保卫战”的重大意义:“大气污染防治刻不容缓,要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让天更蓝、云更清、空气更清新。”

秉承这样的信念,留在本校继续攻读研究生的李瀚除了吃饭、睡觉和运动,其他时间几乎都泡在研究生自习室,把自习室当作他的“家”,扎入项目研究中埋头苦干。由于他从事大气污染防治理论研究,时常需要对电脑坐“冷板凳”,每天一坐就是10多个小时。春去秋来,寒来暑往,他始终背着那9.9斤重的笔记本电脑在校园中穿梭,沉浸在各类理论知识中苦练本领,突破一个又一个理论壁垒,享受着突破自我所带来的快乐,坚守在那个座位上创造他的科研“帝国”。尽管身边的同学有时会调侃他为“卷”王,但是他始终相信唯有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云开见月明”。

当各种挫折和失败找上门时,李瀚也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他的科研论文曾受到一连4次拒稿,“创新点在哪里?”、“科学价值是什么?”是他时常反问自己的两个问题。他也曾焦虑过、迷惘过,但他从未轻言放弃。通过根据专家的意见不断修改和提升,李瀚也逐渐在科研上找到了自己的节奏,面对棘手的问题也能从容应对、愈发得心应手。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李瀚的不断努力下,他先后顺利发表2篇SCI 1 区Top学术论文以及1篇省级期刊论文,申请3项国家发明专利,同时还有1篇SCI学术论文在投以及1篇中文核心论文返修;先后获得国家级学科竞赛奖项、大乘人才奖学金、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获评东莞理工学院优秀党员、优秀团干部、优秀大学生......尽管多重荣誉加身,但李瀚始终保持着谦卑的学习态度,坚持“好事多磨”终能磨出些许墨香来。长期的向下扎根、千锤百炼终于获得了回报,这也给他科研报国增添了更多的勇气和信心。

担大任——用创新实践追逐环境学子的科技强国梦

高度的科研投入让李瀚不仅获得了一些成就,也让他获得了更多去往各地交流与学习的机会。在跟随指导老师前往南昌参加第十五届全国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学术研讨会时,第一次见到院士的李瀚心情雀跃无比,那位神采奕奕的院士讲过的一番话更让他铭记于心:“科研人应从脚踏实地,争取干出一番惠及百姓的研究成果”。这让李瀚对未来的科研道路有了新的思考,使他更加坚信科研从事科研工作的决心,为“中国蓝”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打赢蓝天保卫战重中之重”,习大大的话语始终镌刻在李瀚的心中。为此,作为环境学子的李瀚参与了指导老师与企业合作的大气污染诊断分析与防治横向课题项目,利用相关机器学习算法以及系统工程理论开发一套与机动车尾气排放密切相关的城市大气污染防治集成模型。由于他初次接触计算机算法,每天数百次代码报错变红是家常便饭,李瀚时常虚心向其他计算机专业同学进行请教,用一行一行的代码书写自己奋斗时光。经过数月的技术攻关,他参与研发的模型也获得了初步应用和拓展,这是让他最为高兴的事。

科研和创业实践,李瀚认为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通过学校的创新创业平台,他了解到研究生可以通过将研究项目融入创新创业比赛中,促进产学研融合发展。2021年12月,在指导老师的引导和鼓励下,他创建了“蓝天卫士”学生团队,发动了课题组其他2名研究生和12名本科生成员,将自身科研成果与城市大气污染防治进行有机结合,投身“互联网+”和“挑战杯”比赛中。李瀚说:“参加比赛就是想要在实践中验证科研成果。”他致力于打造一个学习型、创新型的团队,以身作则带动团队成员合理分工打磨项目。参赛四个多月以来,他带领团队历经数百次参赛材料修正和路演排练,首次参赛便闯入“挑战杯”省赛决赛,并在“互联网+”第二轮校赛中获得排名第6(队伍总数32),研究生创意组第1的优良成绩。让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社会进步做出贡献,这是科研工作者价值所在,这也是李瀚一直所追求的人生价值。

行大道——用硬核行动书写学生党员的使命担当

“向着光、成为光,唯有心向朝阳,才能立为灯塔、照耀他人前进的路!”李瀚如此说道。

2017年起,自小来自大山深处的李瀚先后组建了300余人的高州暑期社会实践分队以及14人的高州缅茄支教实践队,连续两年暑假返回他的家乡茂名高州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为了解环卫工人的艰辛情况,他组织了夏日送清凉活动慰问了50余名环卫工,并带动队员在36℃的高温下亲身体验环卫工作,引发了社会对这个职业的关注与重视;为深入了解家乡基层脱贫攻坚进展,他访谈了高州金山街道办事处的大学生干部以及村民,形成调研报告及推送在微博及微信公众号平台进行广泛宣传,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助力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力量。他深知扶贫先扶志,要让家乡富起来唯有让教育先行。他带领支教队去往潭头镇乾坡小学开展支教项目,与队员挤在不足20平米湿热的宿舍;他与队员不断改进课堂知识结构,将爱国奋斗、乡村振兴等内容嵌入手工课、手语课、生活常识与安全课等课程,用160余节课程为留守儿童带去独特的课堂知识;他将国家助学政策和入户家访融为一体,用双脚丈量了乾坡村的每一寸土地,调研了30余户贫困家庭的实际情况,着力解决当地留守儿童的学业困难、辍学、厌学等问题,用爱心为200余名学生及家长点亮了梦想和希望。他想,“我既然是从大山出来,那我也希望能回到大山做些力所能及之事”。

2020年寒假新冠疫情爆发,全国疫情防控正处于关键阶段,所有教学工作只能在线上开展,身为学院环境学生支部委员的李瀚积极响应学院党组织的宣传号召,成为了云端学习朋辈互助队伍的一员并担任小组长,带领20名学生党员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利用大学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整理成学习资源以及网上微课,在腾讯会议平台上进行线上值班为师弟师妹解疑答惑,为数十名同学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帮助。2022年三月,新冠疫情在东莞松山湖爆发。疫情当前,党员应冲在战线最前面。正在学校备赛和科研的李瀚再度义无反顾申请加入疫情防控一线志愿服务中,与各医护人员以及其他志愿者共同开展全员核酸检测,扫码、测温、录入信息,每一次简单的重复都是只为当好学校疫情防控的“守门员”,为学校数百名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保驾护航。

李瀚坚信“勿以善小而不为”是对社会服务的最大诠释。他积极参与学校研究生代表大会的筹备工作,担任研究生代表团副团长,为切实维护学生权益、改善校园环境提出其个人提案;成为学生党员导生团,深入班级鼓励同学积极向党组织靠拢,覆盖300余人次。傍晚跑步看到路边水管爆裂造成水资源流失浪费,他及时拍下照片向学校后勤部门反馈情况;深夜从自习室返回宿舍看到多盏路灯损坏,影响校园夜间安全,他第一时间向学院老师提出意见。他还加入了中国人体器官捐赠库,成为了中国人体器官捐赠平台的第629474位志愿者。

不言涓流细,莫道星火微,如今已满6年党龄的“老”学生党员李瀚,仍将继续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用一颗科研报国的赤子之心,肩负起当代青年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


版权所属  共青团东莞理工学院委员会